
1.項目簡介
西南民族大學前身為西南民族學院,創建于1950年7月,于1951年6月1日正式成立,2003年4月更名為西南民族大學,2015年3月,國家民委與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共建西南民族大學。
截至2021年10月,學校有武侯、航空港、太平園三個校區占地近3000畝,下設25個二級學院、87個本科專業,有博士后流動站2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6個,專業學位授權點21個;有教職員工近3千人,其中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664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56人,有56個民族的在校全日制學生3萬余人。
2.項目建設內容
系統接入:支持與其他信息化業務系統通過接口對接獲取數據。根據不同的系統,采用SQL接口或者OPC等的方式獲取能源相關數據。
儀表采集:支持通過各種計量表計實時采集現場相關數據,也可按要求設定定時采集任務,保證所采集數據的時效性、準確性和完整性。采集儀表的準確度等級符合《重點用能單位能耗在線監測系統技術規范第 7 部分 能源品種采集規范(試行)》。
手工填報:所有的數據均支持通過手工填報的方式來手動錄入、修改和補正數據,不同能源品種的數據采集。
電力數據采集:通過電力系統管理信息系統、生產監控管理系統、生產過程控制系統(PLS/DCS)等。根據不同的系統,采用SQL接口或者OPC等的方式獲取電力相關數據。實現電力數據無線傳輸至待建的能耗在線監測端設備,實現全廠的用電數據自動采集。
氣態物料數據采集:完善氣態物料數據計量,將原有的安裝在輸送氣態物料管道進口管或出口管段的不具備遠程通訊功能的機械式計量表更換為具有遠傳功能的智能氣體計量表,并將遠傳計量表通過有線或無線的方式接入至能耗在線監測端設備,實現氣態物料數據的自動采集。氣態物料數據的采集可能會用到:氣體流量表、溫度表、壓力表、品質儀表等。
液態物料數據采集:完善液態物料數據計量,將原有的安裝在輸送液態物料管道進口管或出口管段的不具備遠程通訊功能的機械式計量表更換為具有遠傳功能的智能液態計量表,并將遠傳計量表通過有線或無線的方式接入至能耗在線監測端設備,實現液態物料數據的自動采集。液態物料數據的采集可能會用到:油流量表、液位儀、水表、加油機、壓力表、品質儀表等。
能源折標系數采集:從建設方實際出發,確定用能單位各能源品種折標系數。對于有檢測條件的企業,由企業如實填報或從企業已有能源管理系統中在線采集,對于沒有檢測條件的企業,則根據《綜合能耗計算通則》 中規定的參考折標系數進行折算分析。
產品數據采集:通過與建設方集控或其它系統對接、或手動錄入的方式采集單位產品產量、單位產品能耗等數據,實現產品數據的統計、能耗分析、指標對標分析等。
3.實現的功能
項目整體建設分為能源管理和節能控制兩個部分;
能源管理系統的數據接入分為兩個,其一為配電室數據(20個配電室),每個配電室會有采集網關將數據采集完整,對系統提供modbus-tcp協議;其二為教學樓數據(10棟教學樓),每棟教學樓會有一個plc控制柜實現節能控制和數據采集,數據對接方式(采集教室開關量、空調、運行狀態、電力參數等和控制命令下發)為modbus-tcp;
系統可展示每棟樓,每個樓層中教室的運行參數(開關量、空調、運行狀態、電力參數等)
系統需要對接學校課程表系統(并周期獲?。?,并通過命令下發給PLC
4.用戶收益
為西南民族大學能源管理和節能減排工作提供可靠的數據依據;
提高管理效率,提高校區能源系統長期穩定運行;
提高校區智能管理水平,對用能信息自動采集與分析,免去繁瑣的人工抄表和填報操作;
通過能源平衡網絡監測,實現準確的管網漏失分析,從而及時準確地發現管網漏失問題;
校區能源管理系統依據國家能源體系標準流程對企業用能行為進行分析和規范,提高學校用能管理水平,達到8%綜合節能量;
提高工作效率,實施掌握校區內能源的消耗情況,出現用能異常時,即時進行告警;